會計恒等式是什么?對于這個問題,稍有財務基礎的同學都可以脫口而出:資產=負債+所有者權益。這個等式源于15世紀的意大利,左邊描述公司擁有多少資產,右邊描述資產的產權歸屬。這是一個天才的設計,一經問世便顯現(xiàn)出強大的生命力,最終成為全世界記賬者的圭臬。
然而,這個等式是完全站在做賬人的角度說的,如果站在看賬人的角度,還有一個等式,即會計=經濟真相+計量差錯+偏見,會計信息不可避免地被計量差錯和信息提供者的偏見所影響。從使用目的來看,會計報表是企業(yè)管理層做出的、提供給外部第三方使用的、了解企業(yè)經營信息的一套語言體系。和漢語、英語一樣,既然是語言,那么它就不僅有紀實功能,還有文學功能。
因此,閱讀報表、了解會計準則不能止于熟練,很多時候我們還要站在會計準則制定者的角度,思考會計制度的底層邏輯,把握會計核算的發(fā)展趨勢,而不僅僅是記住當下的每一條規(guī)定。隨著現(xiàn)代社會經營活動越來越復雜,會計準則在不斷變化,變得越來越煩瑣,時常令從業(yè)者苦不堪言。
但是換一個角度看,制度制定者之所以要讓準則變得煩瑣,就是想讓會計報表中蘊藏更多的信息,更加全面地展示企業(yè)的經營情況,這實際上是送給從業(yè)者的大禮。只不過,更多的信息可能不在利潤表或者任何一個單一報表中,在慣性思維下盯住一張報表看可能會產生重大偏誤。
如果我們能夠完全吃透三張報表,那么可以看到會計準則的歷次修訂其實都是有利于投資者的,真正不利于投資者的,是那些不體現(xiàn)在報表中的交易或協(xié)議,在報表中出現(xiàn)的權利或者義務,從信息量的角度看,其實是越復雜越好。
整體來看,會計核算有四大發(fā)展趨勢,這四大趨勢正是歷次會計準則修訂的原動力。
第一,在所有資產中,企業(yè)金融資產的占比正在變得越來越高,由此導致金融資產的計量方式越來越細化、越來越煩瑣。與生產類資產、營運資產相比,金融資產本質上是一種產權安排,是對別人的生產類資產、營運資產的占有。隨著生產方式的復雜化、產業(yè)鏈分工的深化,股權投資、交叉持股、衍生品套期、財務管理愈發(fā)成為企業(yè)的“經常性業(yè)務”,為了更好地描述這些產權安排,金融資產的計量方式正在快速迭代,按照各種情況分類,最終將形成一個準則矩陣。
第二,公允價值計量的適用面變得越來越廣。從會計計量的底層原則來看,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,規(guī)則制定者本身也在糾結,會計報表究竟是描述歷史還是面向未來,應該采用成本計量還是公允價值計量。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目的是多樣的,因此規(guī)則制定者必須在多方面需求之間尋求平衡,謹慎又謹慎。
但是從近年來歷次準則修訂來看,會計核算的發(fā)展方向是面向未來的,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科目正在快速擴容。這個趨勢與第一條中金融資產占比提升是一脈相承的,金融資產最大的特點是擁有更高的流動性,從而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條件。除此之外,資產的定期減值測試、匯兌損益調整等都是廣義的公允價值計量。
預計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定價功能的完善、審計行業(yè)監(jiān)管的成熟,公允價值計量的范圍還會進一步擴大,使得報表更加面向未來。
第三,管理層的意圖正在成為會計核算方法的影響因素。以少量、非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為例,按照財政部2017年修訂的《企業(yè)會計準則第22號——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》,如果管理層打算長期持有,則計入“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”或“其他權益工具投資”;如果打算短期持有,則計入“交易性金融資產”,管理層的持有意圖是該項資產計量方式的核心參考因素。這種規(guī)定毫無疑問增加了報表的調節(jié)空間,但是同時也讓投資者可以從計量方式中得知管理層的持有意圖,增加信息量。
第四,表外項目越來越少,凡是能夠影響企業(yè)未來發(fā)展的、和企業(yè)經營活動有關的交易安排,都要盡可能地體現(xiàn)在報表中。以保修條款、消費積分、經銷商返利等為例,凡是因企業(yè)當期經營行為而產生的潛在義務,都要按照估計量,在本期報表中計提“預計負債”“預提費用”“其他流動負債”等。至于估計量是否準確,那是另外一回事,但是這項潛在義務必須體現(xiàn)在報表中。
最新的變化是有關租賃資產的,自2021年1月1日起,A股報表全面執(zhí)行租賃新規(guī)。在此之前,租賃分為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兩種,其中經營租賃屬于表外租賃,除了每年計入利潤表的租賃費用外,我們從報表中看不到租賃資產本身的任何情況。2021年之后,所有的租賃資產都必須按照未來租賃金額的現(xiàn)值,同時增加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。類似的規(guī)定還有套期會計中的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,新規(guī)則讓報表變得越來越臃腫,但是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。
作為專業(yè)的投資者,我們不僅需要知道這些變化及當前最新的會計規(guī)定,更要知道這些變化背后的邏輯。會計報表里面記載了公司的過去和現(xiàn)在,財務分析既是投研決策的起點又是邏輯驗證的終點,但這也僅僅是投研決策中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更進一步地說,把財務分析技巧都背下來其實不叫財務功底好,它僅僅是一項工具,我們需要的是將財務分析融入整個投研流程中,為投研工作賦能。就像管理學大師大衛(wèi)·梅斯特在其著作《專業(yè)主義》中所說,專業(yè)的對立面不是不專業(yè),而是熟練。
會計網(wǎng)所有內容信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820538167。
滬公網(wǎng)安備
31010902002985號,滬ICP備19018407號-2,
CopyRight ? 1996-2025 kuaiji.com 會計網(wǎng), All Rights Reserved.
上海市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舉報中心
中央網(wǎng)信辦舉報中心